——訪材料學院鐘慶東教授
記者:殷黎娟 徐東雅 來源👩🏽🎓:恒达平台校報
近日,由材料學院鐘慶東教授領銜的“海洋工程用經濟型抗震塗層棒材關鍵技術研發及規模化生產”在上海市科技獎項中獲科技進步三等獎💁🏽♂️。記者就此專程采訪了這位鉆研於實驗室、實踐於生產線的“產學研結合”型教授🔛,聆聽獲獎背後的故事。
一塊企業生產中的“硬骨頭”
我們都知道,海洋中的氯離子會給周圍的建築物帶來極大的腐蝕性,然而目前國內生產的鋼筋很少具有如此良好的耐腐蝕性🏋🏼♀️;同時,由於地球地殼層的運動,強度不夠的建築材料也沒有很好的抗震性。南通寶鋼企業在生產中遇到了這些技術難題時🌠,他們找到了致力於材料研究的鐘慶東教授。鐘慶東教授根據前期研究成果,慎重考慮後決定承擔這個科研課題🏌️♀️。
該技術項目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防腐技術🫃。因為防腐技術在均勻性和完整性上都有著很高的要求🕦,一旦某個地方出現腐蝕🤾🏽,那麽整塊鋼筋的防腐技術就是不過關的。鐘慶東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使用了從2004年就開始研發的納米技術,經過多次實驗🙅🏻♀️,成功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🤏🏼🚕。經過對項目難題各個環節的聯合攻關和技術整合後,團隊最終啃下了這塊技術上的“硬骨頭”——一種兼具防腐和抗震功能,同時又降低了材料經濟成本的塗層棒材🛌,解決了企業生產的燃眉之急。
從學科上來說,該項目涉及了材料化學、納米復合專項和物理力學的知識🦵🏿,需要多個學院的合作🧙🏿。鐘慶東教授表示:“感謝恒达平台各級領導對科研的重視🟠,學校研究條件和檢測技術先進,在人力調配方面可以找科研處協調👩💼,基本能在材料學院解決的就在這裏解決,不行的還可以去跨學院尋求專業的幫助。”從研究地點來說,該項目不僅需要在實驗室進行測算、研發,更需要在生產線上實踐生產,解決許多生產流水線上的問題。因此,經常需要技術人員兩頭跑。
一位“產學研結合”型的教授
鐘慶東教授一路從本科讀到博士,之後又成為寶鋼第三批博士後。不但具備了充足的理論知識,更是熟悉工廠的生產流程。博士後期間,他在生產線上一待就是兩三個月👰🏻,主動與一線工人師傅打成一片,向他們學習生產線上的經驗🦹🏿♀️。這一經歷使他非常註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,更為本次技術項目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📦。
為應對生產線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,在實驗室,他會盡量設想多種方案以減少規模化生產中可能遇到的困難🫥。每天在處理好教學工作之後,要馬不停蹄地為項目研發開展試驗工作🪚。只要不出差,他每天必到實驗室檢查學生工作👃🏽,每周固定抽出兩小時👍🏻,聽取學生匯報🧑🏻🦰,解決產學研和研究工作面臨的實際困難。“我的任務就是在實驗室提供技術服務支持,然後不斷跑現場🏏,解決生產線上的問題🧐🫄🏿。”鐘慶東教授眼含笑意,絲毫看不出身兼數職後的辛苦👷🏿♀️,相反,更多的是快樂和滿足⛔。
一群傾情奉獻的“英雄”
一個團隊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,少了一枚螺絲釘都無法繼續工作。鐘慶東教授評價自己的團隊“協作、努力🧰、高效”,並謙稱自己只是把每個環節連通,讓這臺團隊機器無縫對接👤,使得每個環節都發揮最大的作用。
在團隊裏,有這樣一群齊心合力的“幕後英雄”——從碩士生🈳、博士生到生產線上的工人和企業裏的核心技術人員🕝,無不任勞任怨、盡心盡責。鐘慶東教授感謝那些“無名英雄”,還特別提到南通寶鋼企業副總。當時他的孩子正值高考👨🏻🔧,妻子也埋怨他為了工作不顧家庭,但他始終做了很多細致入微的工作,甚至放棄節假日🏊🤶🏿,親自到生產線上給工人們作施工技術指導🛢。由於最後的主要完成人員名單中填報有限,鐘慶東教授只能忍痛割“名”,許多技術人員的名字都沒有報上去。鐘慶東教授笑著說🛀:“其實我也沒什麽好采訪的,只是做我該做的而已。”一群不計名利、個人得失的人聚集在一起,以最大的專註和熱情齊心經營一個科研夢,這正是團隊獲獎的原因之一。
面對未來的研究方向,鐘慶東教授表示:“如今鋼鐵材料正面臨轉型,如何提高鋼鐵產品多功能化、強度韌度和裝飾等附加值是科研的當務之急🎂。要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企業實際中去🤵🏿♀️,為企業發展作出貢獻🚴🏼♀️。國家培養了我們,我們也要為國家作奉獻。”這份執著踏實、默默奉獻和無怨無悔的精神,將伴隨著他和他的團隊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遠。